身著古時童子服飾的潮武夷山朱子學校學生們表演龍魚戲。(受訪學校供圖)
邵武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左岸校區開展舞龍舞獅課間活動。南平(受訪學校供圖)
讓運動變得好玩
“One!校园Two!体育Three!潮Go!南平”聽到AI發出的校园指令,孩子們趕忙集中到一個屏幕前輪流做動作,体育做完一套動作後,潮便期待地盯著屏幕,南平等待著分數出現。校园
今年暑假期間,体育為響應南平市出台的潮《南平市中小學生每天健康運動1小時實施方案(試行)》,順昌縣雙溪中心小學斥資80萬元打造了智慧AI體育運動項目,南平幫助完成每周增加一節體育課的校园新要求,成為南平市校園體育教育改革的先行兵。幾個大屏幕在教學樓架空層上一字排開,十分搶眼,小縣城裏的大設施給校園注入了滿滿的科技感。
“下課了,我們就會一起去找AI機器,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玩,有時候也會幾個同學選一個項目現場PK。”在順昌縣雙溪中心小學操場上,正在使用智慧AI體育係統的學生葉穎說。
該係統能讓學生的運動情況通過數據呈現,讓體育課堂有了個性化的可能。學生可以同時進行仰臥起坐、跳繩、開合跳等多人室內項目,AI器械將自動錄入成績,減少測試時間;還可以在操場上進行跑步測試項目,實現隨到隨測,全麵評估體能,並通過人臉識別簡化流程。該係統還提供視頻觀看功能,幫助學生認真分析自己的動作,發現不足並加以改進。
近段時間來,南平市各學校在體育設施投入和師資力量補充方麵下足了功夫,全市共計投入近3000萬元用於操場改造(翻新)及體測設備、體育器材購置等。
激發學生運動興趣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南平市正在探索一條通過引入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來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道路。
紅彤彤的鯉魚燈金鱗片片,在黑暗中騰空而起,先遊入“蓮塘”,再躍過“龍門”。仔細一瞧,原來是身著古時童子服飾的孩子們用蹲下、站起、跳躍等動作帶動著魚燈上上下下……
“龍魚戲是流傳於武夷山五夫鎮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表演活動,2011年12月14日收錄在了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山朱子學校的學生向記者介紹,龍魚戲原名蓮魚戲,從宋代起,每逢士子中舉和應試入貢時,鄉民便用竹子編製成龍魚燈,以此慶祝士子中舉登榜,這一千年傳統民俗一直延續至今。
武夷山朱子學校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因地製宜開展舞龍魚興趣小組:每周二下午的延時服務課上,老師通過教授基本舞蹈動作,如翻江倒海、水波起伏、龍魚轉圈、左右翻騰、擰麻花,讓學生一點點走進武夷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邀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燈舞(五夫龍魚戲)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彭子逑入校園悉心授藝;以“朱子學校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為平台組建了少年龍魚戲表演隊,每年五夫荷花節學生一起參加遊古街舞龍魚。
在順昌實驗小學的操場上,學生正沉浸於猴拳的練習中。
順昌縣地處武夷山脈南麓,先民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崇拜靈猴之俗,從唐末開始融合儒、佛信仰,沉澱為今日的齊天大聖信俗,順昌也被譽為齊天大聖文化的發源地。
順昌實驗小學教師錢振忠為讓學生體驗大聖文化,他走訪順昌寶山、探尋鄭坊,從大聖文化的發源地了解大聖文化的發展,並與順昌太極武術協會的前輩進行交流探討,結合自己的專業改編了一套武術教材。於是,2024年春季順昌實驗小學便啟動了“猴拳進校園”活動。
猴拳以其模仿猴子靈動身法與智慧戰術的獨特魅力,迅速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學校每周安排兩次課程教授猴拳的基本拳法,同時在每節課堂中講述一段大聖文化的曆史或故事,學生對猴拳的興趣隨著課堂的深入而逐漸濃厚,學生在學習中、體育鍛煉中感受到當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閩北悠久的曆史和有趣的民俗為體育課程的豐富提供充足的素材。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新運動在南平掀起了一股熱潮,越來越多學校開始積極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黃少雯 許殊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