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數據債券網

債券數據債券網

村改走進邵武市和平鎮進賢村

时间:2025-04-27 08:54:08分类:時尚

東南網11月19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許可欣 通訊員 林傳仁 葛少華)時值初冬,村改走進邵武市和平鎮進賢村,名进古色古香的贤村乡村建築和光滑平整的石板路相互輝映,讓人仿佛置身於古畫之中。助力振兴盡管氣候轉涼,农文這裏遊客還是旅融絡繹不絕,特別是合和“進賢集市”,吸引了大量遊客駐足采購。村改

進賢村地處邵武市西南部,名进距城區約45公裏,贤村乡村自然生態優良,助力振兴田園風光秀美,农文人文底蘊深厚,旅融距今已有2000餘年曆史,合和是村改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也是世遺1號風景道上的重要節點。近年來,進賢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充分整合、利用當地優勢資源,助力農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

巧用文化底蘊

進賢村有著厚重的人文曆史,至今仍完好保存黃氏峭公祠、惠安祠、進賢老街、廖氏宗祠、趙氏宗祠等曆史文化古跡。

“進賢村原名坎頭村。我們村曆史上曾經出了73名進士,有過‘進賢裏’的美稱。充分盤活當地文化資源,就是要先讓我們村擁有響當當的名稱。”進賢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傅香蘭告訴記者,為了讓進賢村的曆史文化得到廣泛認同,在多方的努力下,去年11月,村名更改得到了正式批準,由“坎頭村”變為“進賢村”,更加凸顯了村子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

近年來,進賢村與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團隊深度合作,以其“文化定樁”工作方法為指導,深度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建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體驗空間,推動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

“我們在楊教授的指導下,精心保護和利用黃峭宗親文化,在此基礎上,又建設了‘天地人’景觀、村史館、古樟祈福等12處文化打卡點。”傅香蘭說。

為了進一步改善村裏的整體麵貌,進賢村對古民居進行修繕,實施古街立麵改造提升工程;同時,還打造了遊客服務中心、漫步道、生態停車場、旅遊廁所等基礎配套設施,將5棟村民自建房改造成進賢青年旅社,不斷提升遊客體驗。

據悉,近年來,進賢村策劃了古道越野賽、碎銅茶開采節、黃氏懇親大會等文旅活動,打響“黃峭故裏 人文進賢”鄉村文旅融合品牌。

“目前,碎銅茶開采活動已經在2023年和2024年連續舉辦了兩屆,為邵武統籌推進茶文化賦魂、茶產業融合、茶科技賦能搭建了重要平台,也擦亮了‘邵武碎銅茶’這張地方特產金名片。”進賢村村民廖文榮自豪地表示。

激發農業潛力

在對傳統村落進行改造提升、激發文旅活力的同時,進賢村還依托當地氣候地理條件、土地資源,大力發展農產業。

進賢村擁有麵積約1130畝的“福建一號”台禾百香果種苗及果業基地。

“我們組織農戶與農業推廣機構或者科研院校等開展產學研合作,在培育、技術研發、營銷等方麵展開交流,並引進了百香果套種技術,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延伸了百香果產業鏈。”邵武市台禾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鄒衛東介紹,當前,“福建一號”百香果還獲評中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

除此之外,進賢村基於閩北豐厚的茶曆史文化底蘊,打造了1000畝碎銅茶茶園基地。據介紹,目前進賢村百香果和碎銅茶這兩個農業項目,共帶動周邊20餘家企業協同發展,村民160餘人年均增收3萬元,年產值突破7000萬元。

今年,進賢村黨支部還牽頭組建了鄉村振興公司,推動鄉村閑置土地的開發利用。其中,利用村民家中房前屋後的閑置土地,打造“一米菜園”30畝共60塊,這樣,村民在家門口也能夠實現“種菜自由”,實現了打造美麗鄉村“微景觀”和村集體增收的雙贏。

“目前,我們建設的‘一米菜園’已經與多家鄉賢企業簽訂了蔬菜供銷協議。”傅香蘭說。

引入人才活水

“進賢村麵貌能煥然一新,離不開‘三鄉人’(即原鄉人、歸鄉人和新鄉人)的參與。”傅香蘭告訴記者,她也是一位“三鄉人”,還是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碎銅茶製作技藝”(邵武)傳承人,創立了邵武市進士碎銅茶業有限公司。

近年來,進賢村注重發揮能人在產業興村中的帶動作用,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能人+農戶”等聯結方式,引進和培育了以傅香蘭、鄒衛東為代表的致富帶頭人。其中,原鄉人傅香蘭牽頭組織成立邵武首家茶葉合作社;新鄉人鄒衛東打造的台禾百香果基地招用了50名員工,每人年均增收超2萬元,解決了村裏在外務工困難的高齡人口的就業問題。

“在村黨支部引導號召下,許多鄉賢都紛紛響應,返鄉投身鄉村建設。目前,在鄉賢們的參與下,進賢村完成了黃精300畝種植、改造安康山林40畝;認租10餘處閑置房屋,經營民宿、農家樂、小酒館等場所共計15家,推動了我們村農旅產業的發展。”福建誠安藍盾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相林告訴記者,作為一名鄉賢,他出資建設“幸福老人院”“長者食堂”等民生設施,並加入村百香果交易市場、碎銅茶體驗館、楓林窯展示館、古街店麵等項目運營。

2023年,進賢村黨支部牽頭成立由鄉賢、老黨員、村民代表為會員的村民共建理事會,探索“支部引領+‘三鄉人’參與”模式,充分發揮“三鄉人”在農村基層治理中的作用。依托該理事會,“三鄉人”推動鄉村治理的熱情與動力被有效激發,廣泛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村規民約修訂等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