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二手房單日最高賣了225套 剛需為主學區房是厦门学区硬通貨
海峽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道 近期,樓市回暖的手房論調不絕於耳。通過走訪市場我們發現,单日當前樓市確實比較活躍,最高多數一手樓盤訪客均有明顯增多,卖套部分優質或者高性價比樓盤成交量有明顯上升。刚需二手房的为主整體成交情況更是樂觀。
然而,房硬根據克而瑞廈門機構給出的通货數據表明,上周(3.4-3.10日),厦门学区廈門一手住宅成交呈量價齊跌態勢。手房考慮到一手房會有延期備案的单日情況出現,我們對於新房市場的最高判斷尚不明朗。然而,卖套作為市場風向標的刚需二手房,近期的走勢確實值得一探究竟。
成交量連番上漲單日最高225套
二手房的價格波動,代表著市場對未來的預期與信心。二手房的成交量,可以真實反應市場活躍度。從數據上來看,廈門近期二手房正進入量價齊升的階段。
根據第三方機構統計,上周(3.4-3.10)廈門二手住宅成交821套,環比上漲14%,日均成交117套。二手住宅成交麵積為79863㎡,環比上漲12%。
二手房的這個漲勢,從去年年底就開始了。
早在2018年的最後一個月,廈門二手住宅成交就成功實現翹尾,成交套數2226套。今年1月份,二手住宅成交突破3000套,達到3166套。2月份,受春節假期影響,成交量1746套,日均87套同樣可觀。
進入3月以來,扣除周末,二手住宅每日成交量均破百,在3月11日當天更是再創新高,達到225套的數據。此外,近期,國家統計局發布1月70個大中城市二手住宅價格變動情況,廈門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0.5%,漲幅排名全國14。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廈門二手住宅價格在連續下降21個月之後迎來的首次上漲。
數據上的統計在線下也有直觀的反應。多家中介門店紛紛表示近期看房客戶增多,房源成交速度加快。丹廈中心大區區域副總周大勇告訴導報記者:“公司總部這幾天,平均每天接待的客戶量都在40-50組左右。”
掛牌價整體上浮有樓盤漲價38萬出售
受市場大環境影響,廈門多套二手房源掛牌價相比年前都有了一定的上調。
導報記者走訪多家中介門店,收集到的反饋信息是,春節後掛牌出售的房源普遍漲幅在10%左右。甚至有一些比較極端的案例,位於濱北片區的育秀裏社區,去年二手房成交最低價格一度跌到42000元/㎡,近期又漲到52000元/㎡左右。有中介告訴導報記者:“育秀裏這邊的老房子,學區資源還是不錯的。去年跌得那麽厲害,基本上都賣掉了。因為市場回暖,房源緊俏,所以價格又漲回來了。”
與一手房的限價不一樣,二手房的定價很大程度取決於房東。在成交量上漲、樓市熱度回升的情況之下,房東心態變化報價上漲也在情理之中,那麽,購房者是否買賬?
21世紀不動產廈門區域總經理沈文禮向導報記者透露,鬆柏片區有一套小戶型房源,年前房東報價300萬元無人問津,近期以338萬元的價格成功出手。周大勇也向導報記者證實,育秀裏的房子即使漲到52000元/㎡依然很搶手。不過,他同時表示,育秀裏小區不具有普遍性,主要還是因為之前跌得太厲害。目前能夠快速成交的房源,基本是那些價格沒有什麽變動的。一些比較優質的房源成交價格可能會有5萬-20萬元的整體漲幅,價格再往上基本還是很難出手。
購房者剛需為主學區房是“硬通貨”
此前,由於長時間的深度調控,樓市信心不足,購房者觀望心理嚴重。當下,調控兩年期即將到來,全國多個城市鬆綁調控,全國首套房貸利率連續回落。落地到廈門,甚至有銀行表示,首套房貸最低可以執行9.8折優惠。在政策、信貸、市場預期轉向的情況下,一大波剛性需求集中爆發,造就現今的二手樓市熱度。
沈文禮表示:“樓市的觸底反彈都是從二手房開始。今年兩會的論調是維穩,同時銀行貸款放鬆,都釋放出比較積極的信號,提升了樓市信心,吸引剛需購房。等這波剛性需求結束之後,基本就輪到改善型客戶入場了。因此,我判定今年廈門的二手房整體成交情況都會比較樂觀。”
周大勇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近期在流通的這些二手房,其實都跟年前那波一樣,以剛性需求為主,總價控製在200萬-500萬元這個區間。改善產品的總價集中在600萬-700萬元區間,房源則主要集中在一些房齡新、帶電梯的花園小區。”值得一提的是,學區房依然是市麵上的“硬通貨”。據導報記者了解,從島內的鬆柏、檳榔、火車站片區,再到島外成交比較活躍的集美杏林、海滄老城區等幾個片區,均帶有學區資源,成交速度快,成交價格也相對穩定。同時,因為島內優質學區資源,將島外房子賣掉置換到島內的客戶也占了一定的比重。
從目前二手房的整體市場情況來看,市場熱度的確是上升了。然而,我們也注意到,那些能夠快速走量的房源,價格都相對合理穩定,與2016年的樓市高峰期相比,目前的成交價格依然有20%左右的回落。可能我們很難判斷,這波樓市的熱度能否持續,可以持續多久,不過,整體來看,經過兩年的調控,在清掃了大量的投資、投機客戶之後,目前的廈門二手樓市,成交價格更加合理,成交結構也更加健康。
導報記者傅霏雯